人民网2025年4月14日(李依环、孙竞、实习生曹子味)报道:
“建设教育强国”系列访谈——
赵长禄: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提供人才科技支撑
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人民网教育频道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共同开展策划,推出“建设教育强国”系列访谈栏目,邀请高等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畅谈思考体会、凝聚发展共识。
“高校具有教育科技人才融合优势和多学科特征,组织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要面向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切实把握好学科这一核心要素,发挥独特优势,一体夯实办学能力,巩固拓展服务面向,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强有力支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十次会议举办期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
突出学科引领,应需主动布局
赵长禄表示,学科布局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决定了一所大学教育科技事业发展的重点,是统揽各项办学工作的“纲”。高校要突出学科引领,应需主动布局,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高校要加强顶层谋划,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动态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集聚优势资源力量,不断提升办学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特别是要主动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趋势,通过持续凝练学科方向,加快前沿领域布局,促进传统学科内涵进化升级和学科间交叉融合,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蓄势赋能、提供源头支撑。”赵长禄表示。
赵长禄介绍,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近年来北航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凝练了一批新兴交叉方向,布局建设了人工智能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未来空天技术学院等平台,牵引办学资源向赋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
注重协同增效,一体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
“高校要注重协同增效,一体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夯实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硬能力。”在赵长禄看来,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高校应当基于系统观推进组织理念更新,通过深化综合改革,建立协同导向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强化内涵主导、开放共享的资源配置理念,切实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融合互动。
他谈到,要以汇聚一流人才团队为核心,深化科教协同,以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统筹推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平台打造等工作,既实现资源集约保障,又能在真实的科研场景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赵长禄表示,近年来,北航分级分类打造了微纳中心等一批融人才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等功能为一体的科教协同共享平台。同时,组建国际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面向基础前沿和新兴交叉领域打造了若干个研究中心,作为人才蓄水池、新方向孵化器,实现学科交叉、人才汇聚、资源集约保障和平台共享。此外,秉承“逻辑集中、物理分散、全校共享”理念布局建设未来学习中心,搭建“智造工厂”实践与创新平台,实现了学生由学知识向强能力转变。
把握时代所需,强化产教融合
对于如何看待产教融合,赵长禄谈到,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校与之是比较强的上下游耦合、互相支撑、协同发展关系,要以产教深度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协同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他表示,要不断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引导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紧密结合,切实提高成果转化效能。此外,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在强化学生基础理论功底的同时,着力培养技术科学的横向交叉能力、纵向贯通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把握运用新技术手段的能力,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近年来,北航持续拓展与兄弟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例如,我们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共建‘协和医班’,与中央财经大学交叉培养‘计算机+金融’人才,与航空航天企业共建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共建大飞机研究院等,探索工学交替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模式,有效促进了科技创新与重点行业领域的合作。”赵长禄说。
媒体链接:http://edu.people.com.cn/n1/2025/0414/c1006-40459321.html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