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附小课程创新实践:构建课内、课间、课后一体化育人新生态

发布时间: 2025-05-06 / 点击数:

北航新闻网5月6日电(通讯员 董丽菡 唐嘉靖)4月22日上午,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小学共同承办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高质量实施创新实践研讨会”在北航附小召开。北航副校长吴江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东,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主任王凯,北京市教委基教一处曹宇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杨帆,海淀区教委基础教育一科副科长刘亚欧,海淀区教科院科研员、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建设海淀区项目负责人鲁小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昌平学校党总支书记赵鸿雁,及北航实验学校负责人出席研讨会。来自北京市各区的100多位专家、老师,北航附小140多位家长代表共同走进学校参与此次活动。累计600余人次在线观摩。

1.JPG

活动伊始,北航附小并开9节课内课程、5节课后服务课程,全学科覆盖,全学段展示,14节课注重沉浸式探究实践,以真问题、真情境、真实验和真成果为实施路径,推进教与学的理念重塑、结构重组、方式重建,实现课堂深度变革,为课后留出延伸的切口,为素养的培育开辟路径。

其中,语文学科依托学校“三阶四维”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认知层—体验层—创造层),通过课内诗词教学搭建认知框架,课后服务提供实践场域,最终实现“文化理解—价值认同—传承创新”的育人目标;综合实践学科《隐身飞机设计师》作为学校特色课程,通过课内设计制作、课间放飞体验、课后改进创新,在潜移默化中切实提升小航家科学素养……这些课例均以核心素养为锚点,课内、课后协同育人,为创新实践提供破土之力。

课堂展示过后,与会人员走进学生中间,体验“课间一刻钟”活动。学校以“自由选择,自主管理,自创乐趣”为内核,围绕“品德、智慧、体能、美学、劳动、情绪”六大空间站,营造“舒缓、恢复、充电、焕新、安全、健康”的课间样态。

学校提供了1600个不同样式、不同玩法的沙包,人人可选择;1620件益智学具分布学校各个楼层,处处可体验;空灵鼓、尤克里里、小竖琴、卡林巴琴、非洲鼓等乐器体验区,为小航家搭建了自由释放、创意表达的舞台;学校特色海陆空活动基地里,小航家们搭建月球基地模型、操控智能小车、进行太空育苗实验……让每一位小航家受到关注,让每一位小航家都有活动,让每一位小航家都有机会,让每一位小航家获得发展。

快乐的课间一刻钟后,与会人员齐聚星空主会场,开启市区校三级一体化育人创新实践深度交流。

25.JPG

首先进行的是学校课后服务成果展示。击鼓社与无人机结合的“擂鼓精神”,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水下机器人社团的“智探深海”,激发了小航家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多元阅读中的“青花雅韵”,让传统文化在小航家心中生根发芽……小航家们的精彩汇报,充分体现了北航附小在一体化育人道路上的初心与用心。

之后,吴江浩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致辞,充分肯定了北航附小“全时空育人、一体化育人和以小航家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并提出三点期待:以系统思维推动课程重构、以儿童立场优化实施路径、以协同共创凝聚育人合力,让教育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师生。

杨帆、鲁小凡分别介绍了北京市和海淀区在课内、课间、课后一体化课程创新实践方面的思考与成果,认为北航附小在一体化育人创新实践中“破界·融合·共生”的做法为区域课程改革提供了新范式、新思路。

北航附小校长李兰瑛结合学校“航文化”特色进行了《课内、课间、课后一体化视域下“小航家”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经验分享。在课内、课后服务上,学校构建了“小航家”四航课程体系,横向贯通,纵向进阶,阅读浸润,科技塑智,全面提升小航家的核心素养、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课间一刻钟时段,营造激发童真、快乐体验的六大空间站,与“贯通式”课程体系互通有无,互为补充,真正做到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朱旭东认为北航附小的“课间一刻钟”,充分利用六大空间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活动资源,呈现了最真实的课间样态,体现了育人性、自由性和兴趣性。王凯认为北航附小让课间回归育人属性,真正实现价值还原,做到了育人结构和流程的一体化。

在“双减”深化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北航附小的探索为全市一体化育人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样式,更勾勒出新时代学校育人体系变革的清晰图景: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为纽带,让课堂、课间、课后成为滋养成长的“全育时空”,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知识的浸润、实践的淬炼、个性的绽放中,飞向更广阔的未来。

(审核:马树微)

编辑:贾爱平


  • 附件【原图.rar】已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