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头版2025年9月19日(记者 张欣)报道:
在这里,眺望星辰大海
——探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感悟空天报国情怀
本报记者 张欣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内陈列的飞机鸟瞰图。本报见习记者刘丞 摄
“‘北京一号’的诞生,是一个时代的奇迹。”在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内,望着该校师生于1958年研制的新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首席专家韩国军声音微微发颤,眼中不时泛起泪光。
感动,不止于“北京一号”。博物馆内,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一段艰苦奋斗的史诗。长空逐梦、银鹰巡空、神舟问天、空天长廊四大展区气势恢宏,300余件航空航天珍品熠熠生辉:全球仅存2架的P-61B夜间战斗机、世界首款垂直起降战机“鹞式”、天宫空间站模型……
在一架歼-10战斗机前,北航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研究员徐远志正围绕战机结构、飞行原理、机载设备等内容,为学生们讲授课程。徐远志的讲解深入浅出、热情似火,冰冷的金属仿佛也散发出智慧的温度。他告诉记者:“听100堂理论课,不如来到现场见一见、摸一摸。”
“大一那年,‘航空航天概论’带我叩开了空天领域的大门。”北航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润雨瑄回忆,“老师们带着我们认识每一个部件,讲解如何让飞机飞得更高、更快、更远、更安全,在实物旁的讲解让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鲜活。”
博物馆二楼,另一场特殊的“大思政课”正在上演。
“你们知道航天服的重量是多少吗?”北航宇航学院教授桂海潮发问,回答声此起彼伏。在航天展区,桂海潮为学生们上了一堂科普课。
当天,来自青岛市第五十八中学的近300名师生也来到了博物馆研学。
“快看,是桂海潮老师!”人群中,有眼尖的学生认出了桂海潮。霎时间,人群汇聚成热情的海洋,将桂海潮层层环绕。
“科学发展和工程技术的进步,从来都不是靠一个人的努力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更多科研工作者的集智攻关,共同去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桂海潮的话点燃了少年们心中的梦想。
青岛市第五十八中学高一学生崔中睿是个航空航天迷,亲眼看到“偶像”,他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在这里,我收获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在我看来,将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桂老师,在北航等我!”说到这里,崔中睿拍了拍胸脯,竖起大拇指,立下青春的誓言,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
媒体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09/19/content_144740_18901875.htm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