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新闻直播间》:大国重器化身最酷的“老师” 高校科技馆点亮科学梦

发布时间: 2025-11-11 / 点击数:

CCTV《新闻直播间》“校馆弦歌”栏目2025年11月10日(总台央视记者 吴汶倩 魏帮军 李志 贾铁生 李新峰)报道:

大国重器化身最酷的“老师” 高校科技馆点亮科学梦

【主持人】大学里的科技展馆,不仅见证着国家科技发展的历程,更是点燃青年学子科学热情、传承科学精神、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课堂。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解说】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物馆,仿佛踏入航空航天发展的“时空长廊”,新中国首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歼-10战斗机……300多件珍贵实物,不仅见证了人类逐梦蓝天的不懈探索,更镌刻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至强的奋进足迹。作为北航新生的必修课,“航空航天概论”依托馆藏开展现场教学,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学子在这里叩开空天领域的大门。

【同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 王雅妮:印象最深刻的点在于老师说的两句话,从中国的一代战斗机、二代战斗机到三代战斗机,从歼-6、歼-8再到歼-10,总结下来就是两句话,第一是需求牵引,第二是技术推动。希望未来能够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把我所学的知识真正应用到国家需要的技术上面去。

【解说】展厅中,这架名为“北京一号”的轻型旅客机静静伫立,银色的机身流淌着岁月的痕迹。它不仅是北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是北航“空天报国”精神的生动写照。1958年,在工业基础薄弱的年代,千余名北航师生奋战100个昼夜,试制成功了新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

【同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罗明强:全校师生1500人100天做出新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是绝无仅有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后,其实我们很多的工业要快速发展,就是那样一种为国家快速科技发展的目标,一种大家追求卓越,空天报国的精神,牵引大家去做。

【解说】从“北京一号”的艰难起步,到如今各型飞机翱翔蓝天,北航人空天报国的初心始终如一。这架“冯如三号”无人机是一群北航大一、大二本科生历时一年的自主设计,2021年,它打破了25到100kg级油动固定翼无人机续航时间的世界纪录。近年来,北航持续通过创新科教融汇培养范式,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蓝天之上。

【同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研究生 张耀辉:在“冯如三号”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像结构损坏、系统故障,摔了很多架飞机,很重要的点就是一股不服输的劲,想要挑战极限的这种强烈的愿望。未来我也想要把自己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真正转化为促进我国空天事业进步的一种力量。

媒体链接:https://tv.cctv.cn/2025/11/10/VIDEMpvlVnGwv3IEyyj8Y09r251110.shtml?spm=C45404.PCHhhgX3efBE.Ev0XVtu8CoWN.162

(审核:李建伟)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