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新闻网4月15日电(通讯员 孙振西)4月11日下午,由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主办的“观澜学术沙龙(第一期)”在北航新主楼B332阅览室举办。本期沙龙以《人工智能与艺术创新》为主题,吸引了校内外师生报名参与,青年学者们围绕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对话,活动现场学术氛围热烈。
观澜启航:以思想激荡智慧波涛
“观澜”,源自《孟子·尽心篇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意指观察水时需用一定方法,水是流动变化的,须关注其波澜壮阔的景象,才能领悟水的真正力量。学术沙龙以此命名,旨在汇聚设计学与多学科青年学者,以思想交锋激荡智慧波涛,洞察设计学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推动跨学科对话与前沿交叉研究。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苗建军担任主持人,特邀校内外三位专家学者——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图拉、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李荣锋、北航新媒体学院副教授王硕担任对谈嘉宾。
跨界对话:人工智能赋能艺术创新
三位嘉宾围绕主题展开深度分享。中国传媒大学的图拉副教授探讨了电影语言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之间的交互关系及其对影像叙事的影响。目前,以Sora、Runway Gen 3为代表的主流文生视频模型,虽颠覆传统创作,但仍需解决数据质量、符号系统解码等核心问题。图拉提出三个关键路径,以推动AIGC在影视领域的专业化应用,分别是:基于电影语言的数据标注规范与美学评估方法、构建高质量影视数据集与影视领域特化模型训练,以及系统化的影视领域提示词工程与智能体建设。北京邮电大学李荣锋副教授探讨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解析琵琶等民族音乐的腔与韵。研究团队构建了多模态表演域谱数据集,结合工尺谱骨干音分析与机器视觉技术,实现自动扒谱与风格化生成。通过改造琵琶品柱、指甲等装置,记录演奏动作与声音的关联,为人工智能在传统音乐传承与创新中的应用提供了新路径,助力挖掘中华音乐的文化基因。北航新媒体学院副教授王硕融合信息科学与人文艺术的双重视角,分析人工智能生成图像、新技术图像与机器视觉图像其信息创生的机制。并结合神经科学模型与算法特征,探讨机器通过内生调节机制模拟人类情感的可能性。目前,人机交互的情感感知正在重构传统认知边界,研究回应了数字时代艺术本体的追问,也为智能生成艺术的价值判断提供了跨学科方法论。

碰撞融合:激发交叉学科新动能
沙龙通过主旨发言与自由研讨相结合的形式,激发师生对人工智能与艺术融合的多元思考。现场提问环节,来自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新媒体艺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美育中心等单位的师生,就“算法伦理”“艺术创新的边界”“智能艺术评估体系”等话题与嘉宾展开热烈讨论。中国传媒大学等校外学生的参与,进一步拓展了沙龙的跨校际交流维度。

展望未来:打造跨学科艺术创新
首期沙龙的举办,标志着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在推动设计学科内涵式发展、探索交叉学科前沿领域迈出重要一步。未来,“观澜学术沙龙”将持续聚焦航空航天、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设计交叉研究,搭建开放学术平台,促进学科碰撞融合,为设计教育变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
(审核:苗建军)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