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年3月24日(记者何蕊)报道:北航第五届艺术节首场演出,两个民乐团联手奉献欢快喜庆的《瑶族舞曲》、轻盈灵动的《春华秋实》……3月23日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民乐团联合北京市云中鹤民族管弦乐团奏响北航第五届艺术节首场演出——“春乐拾久”2025年春季民族乐团音乐会。“此次民族音乐会是丰富校园文化,扩宽人才多元培养路径的一种新尝试。”北航团委教师赵圆说,希望通过这场音乐会促进学生的交流展...
新华网、新华网客户端2025年3月24日报道:“大领域+大工程+大先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产教融合走出空天尖兵培养新路径近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持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聚焦空天领域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以大领域、大工程、大先生、全周期、全链条的“三大两全”建设新模式,有效实现有组织产教融合的育人新格局。面向大领域,重构教学科研组织模式。面向空天科技和未来产业,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集成...
清风北京公众号2025年3月23日报道:他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不知疲劳的“疲劳专家”,两让院士、三辞国家大奖,一生慷慨捐献数百万……高镇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飞机结构寿命可靠性领域的开拓者与奠基人。青年时代,他立志“航空救国”,毅然选择攻读在当时看来没有就业出路的航空专业。新中国成立后,他调入北京航空学院,推动建立我国第一个材料力学实验室,为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奠定...
《人民日报》2025年3月17日(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栏目(记者张彦春刘涓溪曾亦辰)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星河未央征途不止本报记者张彦春刘涓溪曾亦辰戚发轫在分享科研背后的故事。资料照片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尤亚辉摄戚发轫(中)在了解科研进展。图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提供戚发轫在参加科普讲座。图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提供人物小传戚发轫,1933年4月生,辽宁瓦房店人,中国工程...
中国教育新闻网2025年3月21日(通讯员冯浩记者梁丹)报道:勇闯深海“禁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成果登上《科学·机器人》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冯浩记者梁丹)在地球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的万米深渊,压强相当于一个指甲盖上站了一头一吨重的犀牛,温度接近冰点。此前,能到达这里的深海机器人,多为重量达数吨的刚性体大型潜航器,对于身长1米以内的小型机器人而言,这里的极端环境会使它们“肌肉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