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头版2025年9月15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见习记者 王璟瑄)报道: 致敬历史!那些展品背后的星辰大海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作为学术重镇、文教高地,不少高校有自己的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这些场馆不仅是高校历史、文化和精神的缩影,更因为不同高校的术业专攻,得以从不同维度记录国家发展历史中的方方面面。在这些高校场馆展示的每一桩历史事件、每一份
新京报客户端2025年9月16日(记者 刘洋 李木易)报道: 博物馆成育人阵地,院士刘大响、航天员桂海潮在北航博物馆开讲 当日,北航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北航教授、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以及北航的思政课教师、青年教师们走进博物馆,为学生们带来最具航空航天特色的生动课程。 成为精品课、思政课的重要教学实践基地,展示红色基因的传承、“写在祖国蓝天上的论文”,传播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高科技
微言教育2025年9月16日(张盖伦、陈可轩)报道: “桂海潮教授,在北航等我!” 巍巍学府,弦歌不辍。大学校园里,一座座博物馆珍藏文明记忆,一间间校史馆铭刻奋斗足迹,一幢幢图书馆承载智慧结晶,一栋栋老建筑见证时代变迁。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里,一群中学生与航天员桂海潮有了一次奇妙偶遇,一位同学激动表白“桂海潮教授,在北航等我!”今天,微言教育“校馆弦歌·弘扬科学精神”系列,为你讲述背后的故事
中国新闻网2025年9月16日“校馆弦歌”栏目(周昕)报道: 博物馆里的“开学第一课”:院士、航天员共传航天精神 正值开学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新生胡永旭,在博物馆里上了“开学第一课”。 在位于北航校园里的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300多件国内外公认的航空航天文物精品以及发动机、机载设备等航空航天展品,将一代又一代空天人的探索生动呈现给世人,激发起学生对航空航天事业的求知热情
《新京报》2025年9月16日整版(新京报记者 刘洋)报道: 博物馆成育人基地,院士刘大响、航天员桂海潮在北航博物馆开讲 “航天大思政”在博物馆开课 成为精品课、思政课的重要教学实践基地,展示红色基因的传承、“写在祖国蓝天上的论文”,传播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高科技成果……9月11日下午,在“校馆弦歌”专题活动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成为各媒体关注的“主角”。当日,北航教授
北航新闻网9月16日电(通讯员 高志浩)9月11日下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招生组迎来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师生研学团,300余名师生走进北航校园,开启了一场以"空天报国"为主题的深度研学之旅。 活动中,师生们首先参观了航空航天博物馆,在歼-10战机、长征系列火箭等大国重器前驻足,通过讲解员生动的讲述,直观感受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随后步入校史馆,在北航建校元老事迹、重大
金融时报2025年9月12日(记者 方华)报道: 烽火照见报国梦 200余张老照片、发黄的新四军服、磨损严重的行军壶……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共同主办的《烽火抗战——抗战时期的人民军队》主题展览,于8月29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逸夫科学馆开展并向校内外开放。斑驳的物件、满墙的老照片
北航新闻网9月16日电(通讯员 王小宁)为进一步深化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完善共享平台体系,9月12日,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分析测试中心在沙河校区举办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工作交流培训会。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分析测试中心、相关学院大型仪器开放共享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首先介绍了当前学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情况,并对下一阶段工作重点进行了解读。学校将通过组建工作专员队伍,持续围绕“使用率、产出率
北航新闻网9月15日电(通讯员 张树焕)近期,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赵义良教授、辛鸣教授相继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学术论文。赵义良教授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模式》发表在该刊2025年第7期,辛鸣教授的《中国理论的实践辩证法》发表在2025年第8期。 赵义良教授的论文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世界历史背景出发,批判性审视西方“中心—外围”现代化叙事模式的局限,系统提出并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创性
北航新闻网9月15日电(通讯员 熊小路)近期,分析测试中心举办题为“综合物性测量在反铁磁材料及器件研制中的应用”的博约仪器论坛,特邀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知琪教授作为主讲嘉宾,此次论坛采取专题讲座、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了来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学院等相关学院的300余名本硕博同学参与。 刘知琪长期从事磁性功能材料研究,在Nature、Nature子刊、Phys. Rev.等期刊发表论文
| 共有 26,427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2,643 页 当前第 40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