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在吕梁山上奔跑的“小刘老师”,把体育课变成高三学子的心灵“充电站”;他是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合唱团成员,在天安门广场高唱《在太行山上》;他是守在学生身边的暖心辅导员,在一次次谈心和陪伴中,为青春航向点亮微光;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行动诠释青年担当。他是北航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级研究生刘一淳。

支教吕梁,文体兼修的宝藏老师
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刘一淳作为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专项计划志愿者,前往山西省吕梁市中阳一中服务,担任教师岗位,同时也是第26届北航研究生支教团山西中阳分团团长。这个拥有高中政治、历史、地理三科教师资格证的北航青年,在中阳一中选择走上高三体育课的讲台:既负责高三体育课教学和学生答疑,又承担起班级管理、心理陪伴等多重角色。

中阳一中高三年级共有16个班、665名即将奔赴高考战场的学生。面对同学们学习压力大、体能下滑的现实,他没有停留在“绕圈跑、体测练”的老路上,而是设计出一套“趣味体能+心理疏导”课程:有放松紧绷情绪的小游戏,有提升心肺能力的分组接力,还有在慢跑结束后围成一圈的“碎碎念时间”:谈梦想、聊焦虑、说困惑。
同时,他还联合北航法学院法律援助中心,把“普法课堂”搬进中阳一中,开展“青春船长”普法宣传教育。在一场场互动问答中,他和同伴们把网络安全、未成年人保护等知识讲得清清楚楚,只为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航道上,既能“乘风破浪”,也懂得“避风靠岸”。

离开中阳一中前,他参加了学生们的毕业典礼。有的同学从很远的地方跑回来,只为和他一起按下毕业纪念手印;他走出教室时,走廊里站满了前来送别的学生,一声声“老师慢走”,成了这一年支教岁月最温暖的回响。
在吕梁山下,他用一堂堂课、一圈圈跑道,守护着一届高三学子的青春。
曲献九三,把太行精神唱进时代
从吕梁山到首都北京,刘一淳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纪念大会广场合唱团成员。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庄严的“党性课堂”。

在高强度排练中,他和队友们一遍遍抠节奏、磨和声,只为在那庄严一刻,把《在太行山上》等经典抗战歌曲唱得更加铿锵有力。这次重大任务,也成为他所在支部的一次“党性大考”:飞行学院本科生第二党支部的4名党员、13名积极分子,共17人集体入选合唱队伍。他们在队列中并肩而立,以统一的节奏、嘹亮的歌声,向世界庄严宣告:新时代青年,愿做红色精神的坚定传承者。


除了站在队列中高歌,刘一淳还担任北航“烽火抗战”主题展览讲解员。凭借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他把一个个历史节点串联成鲜活的故事:从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到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在一场场讲解中,他希望让更多青年学生懂得“为什么出发、为了谁前行”。他用脚步奔赴现场,用歌声守护记忆,把太行精神唱进新时代的回响中。

立德铸魂,学术研究回答“时代之问”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刘一淳表示,当初选择这个专业与自己一路走来的实践密不可分。本科期间,刘一淳就读于北航飞行学院,在学生工作和辅导员助理实践中,他逐渐萌生了“想做思政工作、想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志向。在北航“大思政课”教育体系的熏陶下,他最终下定决心: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读研究生,把兴趣变成长期的学术追求。
他把书本上的知识与脚下的“土地”连在一起,参与导师主持的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项目“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课题”重点项目,以及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围绕家庭教育观念、青年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等主题,访谈20余位不同背景的受访者,整理形成一万余字访谈素材。

这些数据和故事,既是学术研究的“原材料”,也为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和教育实践提供了学理支撑。在他看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就是要从真实生活中寻找问题、发现答案。一次次调研和访谈,也让他得以把书本上的概念同实践场景对照、咀嚼。他深深感慨,“学术研究中积累这些经验非常宝贵,为我日后从事辅导员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润物无声,作为辅导员守护青春航向
在飞行学院,他又是“师兄老师”。担任飞行技术专业辅导员期间,他严格执行学院管理要求,从作息习惯到队列训练,从课堂纪律到心理关怀,在陪伴与约束中,帮助学生扣好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在日常培养中,他精心组织多样化的特色学习日活动,引导学生在训练之余拓展视野、涵养情怀,让“会飞的本领”和“为谁而飞的信念”同步成长。

担任交通运输专业辅导员时,他又开始帮学生规划“更长的跑道”:结合每个人的兴趣特长和未来目标,制定个性化的生涯规划清单,搭建朋辈互助平台“竞先”就业工作坊,在“学业帮扶+能力提升”的双轮驱动下,带着学生们在专业学习、科技创新、技能拓展与志愿实践中找到各自的位置。


作为飞行学院本科生第二党支部副书记,他把支部当作“精神加油站”。依托“三会一课”,把科研创新、志愿服务等实践环节有机融入组织生活,推动党建与学生成长同频共振。支部申报的北航党创基金项目“青春力量挺膺长城守护,宣讲实践弘扬民族精神”——长城精神文化系列活动最终获评优秀结项。

从长城脚下的宣讲到天安门广场的合唱,从支教课堂到辅导员办公室,他和支部的青年们把“爱国、担当、奋斗”的故事讲述给了更多人听,也在一次次实践中完成对自我的再塑与成长。

(素材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