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新闻网7月25电(通讯员 井彦祺)7月17日至18日,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安全性与适航师生党支部(以下简称安全性与适航支部)师生党员赴蓉,与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空气系统部党支部(以下简称空气系统部党支部)开展“党建领航聚合力,院校协作勇攻坚”为主题的联学共建活动。
7月17日下午,双方支部开展了党建联学和业务研学。空气系统部党支部书记、部长高杰结合实际案例带领大家系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指出要通过党性党风党纪一体推进,增强科研团队的廉洁定力与担当精神。安全性与适航支部纪检委员赵煜围绕年度热词“新质生产力”,从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有哪些意义、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并结合团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阐释了作为科研工作者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所应贡献的力量。

在业务研学方面,双方围绕合作课题进展进行了汇报交流,瞄准空气系统设计问题开展了研讨并制定了后续研究方案。特别针对“空气系统先进性评价指标”这一创新概念进行了深入交流,为空气系统设计水平的评价体系建立理论基础。
研讨后,綦蕾书记代表安全性与适航支部向空气系统部支部赠送了凝结团队近年来核心成果的《航空发动机空气系统鲁棒性设计》与《航空发动机限寿件适航的五大问题》两本书籍。
7月18日,一行人赴松花岭高空模拟试车台和绵阳新基地开展实地践学。松花岭高空台是国家大三线战略下的“争气”工程,如今已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精神地标。1965年,18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技术人员手持一纸调令,冒雨深入四川江油松花岭。在“无现代工业基础、交通闭塞”的深山,以“死在松花岭,埋在观雾山”的誓言和“脚踩大地,头顶蓝天”的赤诚,开启了航空发动机高空台的创建。历经气源系统、高空舱研制等数百项难关,1977年完成一期建设,实现中国高空台“从0到1”突破。展柜中泛黄的手算稿纸记录着“误差0.5%”的苛刻标准,诠释“毫米级决定生死”的航发信仰。虽然如今这里已没有往日的辉煌与繁忙,但斑驳的墙体与锈蚀的管道无声诉说着航发拓荒者“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的壮举。党员们凝视刻有“亚洲第一台”的石碑,仿佛能听见当年发动机的轰鸣与建设者“为国铸剑”的铮铮誓言。

一脉相承,初心永恒。在几十多公里外的绵阳,一座新的试车基地拔地而起。全数字化的控制系统与当年手摇计算机形成鲜明对比,但墙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标语却延续至今。新基地的数字化试验平台与老基地的斑驳光影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构成了中国航空动力事业最动人的传承剪影。
活动最后,高杰书记从确定一个主题等“五个一”方面回顾并总结了双方共建三年以来的进展与成效。在“同创共建、发挥合力、共同发展、助推科研”的共建原则下,双方党支部不仅在各自单位获评多项党建荣誉,还在业务方面促进了双方科研团队在空气系统设计能力等方面的整体提升,更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向空气系统部输送了优秀人才。双方将进一步围绕科研工作创新工作载体、搭建活动平台,充分发挥研究所和高校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共同推动校企融合迈上新台阶。
(审核:袁星)
编辑:王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