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新闻网4月24日电(通讯员 王晓玮) 4月21日,校党委书记曹淑敏到校医院调研指导工作。曹淑敏走访了留观隔离区、校医院全科、CT室、专家诊区、保健科、妇儿中心、体检中心等科室,了解各科室和隔离区工作情况。 随后,曹淑敏与校医院领导班子、职工代表座谈交流。座谈会上,校医院院长张新华汇报了校医院总体情况,包括主要职责、组织结构、党建和制度建设、医疗服务开展情况、疫情期间工作措施等,并汇报了医院
北航新闻网4月24日电(记者 孙也程)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孙家栋、王希季、戚发轫等11位老科学家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就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向广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回信在北航师生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北航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
北航新闻网4月24日电(通讯员 万志强 杨敏 蒋崇文)面对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颁布的系列新政策、新规定,为了更好地帮助老师们申请20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疫情对科研工作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也为了继续保持航空学院申请数量的优势并提高申请书的命中率,学院从2020年3月6日起结合往年的经验,先后举办了4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系列视频辅导会,学院教师约有二百人次参加了视频辅导。通过学院精心组织和
北航新闻网4月24日电(通讯员 卢志远)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对青年学子给予殷切嘱托,随着五四青年节临近,同学们愈发感到时代青年的责任使命。4月22日,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研学生广泛开展线上“学习日”,16个研究生学生党支部、3个本科年级大班共组织开展了17场“学习日”活动。本科生大班、研究生党支部提前策划布局,以博雅课、主题微党课、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
北航新闻网4月24日电(通讯员 赵雨薇)庚子之初,新春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国,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贯彻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指示,制定了《航空学院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阶段学生自主学习工作方案》。学院把学生和教师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组织教师开展线上教学工作,将老师们的阵地从“三尺讲台”转移到了“网络
编者按:习近平主席曾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今天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50年前的这一天,“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第一块里程碑。 为迎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弘扬新时代航天精神,进一步培养学生空天报国情怀,4月24日航天日当天
北航新闻网4月24日电(记者 王晴/文 邸白鹭/摄影)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东方红乐曲会不会在天上变调乱唱?在全封闭的“月宫一号”里如何生存?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月宫?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戚发轫院士,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刘红教授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为公众讲述“神奇科学”背后的故事。 “要努力,要靠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0年4月24日报道: 想去“月宫”?请先点击这份太空生存福利贴 如果可以飞离地球,你的太空旅行第一站会选在哪儿? 传说中的月宫里,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嫦娥优闲地摆着POSE度日。真实的月球,则是一片不毛之地,无大气、无液态水、微重力、微磁场,昼夜温差达300多摄氏度...... 离开了自然存在的土地、氧气和水,在太空中,人要如何维持生存呢? 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央视新闻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0年4月24日报道: 院士戚发韧北航讲述“东方红一号”背后的故事 今天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启一场盛大的云课堂,中国工程院院士、“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戚发韧以及“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北航教授刘红均化身“主播”,向网友们讲述科研背后的故事。 戚发轫院士 上午9时,“北航带你
北航新闻网4月24日电(记者 史越)日前,第二届中国机构海外传播杰出案例(简称“海帆奖”,OCEA)公布评选结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报送的《“月宫365”计划引起海内外巨大反响》案例荣获最佳案例单元“最佳科技运用”奖。 中国机构海外传播杰出案例征集(Overseas Communication Excellence Awards)活动,简称“海帆奖”(OCEA),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
共有 25,763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2,577 页 当前第 1,310 页 |